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核心提示:企业工匠精神并不简单等同于个人修为,产品品质更多取决于企业管理。

 

杨于泽(媒体人)

 

 

工匠精神现在成了一个热词,被人们当成“中国制造”提档升级的希望所在。但很多人片面地把它当成一种精神性、道德性、道义性的东西。百度百科把工匠精神定义为一种“理念”,又说它是“创造精神、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、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”,这使工匠精神有变成一种道德倡议的危险。

好莱坞影星娜塔莉·波特曼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,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,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,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。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,后来朋友向她解释: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,而且只做一样料理,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,关键不在于数量,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。

诸如此类的故事,又似乎把工匠精神理解成一种手工业生产方式,而现代商品生产注定了只能是工业化大生产。要中国制造向日本寿司店学习工匠精神,本身就是一种方向性错误。

其实工匠精神的前提,是存在工匠制度。在这种制度下,工匠呈现出某种精神状态,比如精益求精、用户至上。以前,商品生产处于手工作坊状态,一个人或三两个人包揽全部工艺流程,从原料采集到拿出最终产品,其中的品质责任是非常明确的,工匠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负责。在这种情况下,工匠都具有一种对产品品质负责的意识,产品品质能得到基本保证。

在工业化大生产的今天,产品品质是由企业的质量管理来实现的。工匠制度在形式上消失了,但其本质并没有消亡,而是转化为现代化专业分工与质量管理。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桑内特的说法,其实工人、工程师、画家、音乐家、医生、律师甚至学者等都是工匠,他们靠“术业有专攻”安身立命。现在的工人个体不再对手机、汽车这种终端产品的品质负责,但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将这种责任分解到产品线的各个环节。

在工业化大生产中,产品品质与其说靠一种精神或理念,还不如说取决于企业管理。苹果的成功,在于乔布斯对产品品质近乎偏执的苛求,但苹果公司并不直接生产产品。说工匠精神成就了苹果手机,不如说苹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结果。企业主持产品设计,制定生产的工艺流程、出台各种标准,实施现场监管与质量检验,使产品质量有了基本的品质保证。

离开企业管理,所谓工匠精神不过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。每个工人个体精益求精,但最终产品未必就合格,并不一定做出消费者喜爱的优质产品。要使产品品质一流,关键在管好从产品设计到零配件或原材料采购、再到装配集成、质量检验的每一环节。如果富士康的管理不行,苹果手机就不会选择它作为制造商。

企业工匠精神,绝不等于个人工匠精神的简单加总,企业管理才是工匠精神实现的门径。使工匠精神成为企业的标签,打造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团队,则需要管理层面的策略和方法。要想让产品风行世界,没有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制度体系是不行的。

我们不用神化工匠,工匠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整体,其间差别很大,有些工匠生产“乾隆御制”瓷器,而更多的工匠却只能生产大路货。工匠制度到位了,工匠管理跟上了,造假、模仿、偷工减料自然会消失,企业也自然会出精品。(支点杂志2016年12月刊)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支点杂志

支点杂志

4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4篇